
一、课程与师资
课程名称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课程类别 |
公共必修课 | ||||||
学时/学分 |
本科96/6 |
开课年级及学期 |
本科第3学期 | ||||||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职称 |
学历(学位) |
担负本课程任务 |
08-11学年度授本课时数 |
课堂用语 | |
负责人 |
昌文彬 |
男 |
66.2 |
副教授 |
研究生/ 博士 |
主讲 |
384 |
普通话 | |
其他 成员 |
邹娟 |
女 |
81.5 |
讲师 |
研究生/ 硕士 |
主讲 |
1280 |
普通话 | |
熊艳毕 |
女 |
82.6 |
讲师 |
研究生/ 硕士 |
主讲 |
740 |
普通话 | ||
陈享辉 |
男 |
82.8 |
讲师 |
研究生/ 硕士 |
主讲 |
740 |
普通话 | ||
|
|
|
|
|
|
|
| ||
|
|
|
|
|
|
|
| ||
教学目标 |
对学生进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为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一代新人,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 ||||||||
教学内容(包括教学内容及其组织与安排、实践教学等) |
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十五个部分,教学总时数9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48学时,实践教学时数48学时。理论教学时数分配如下: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3学时);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2学时);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6学时);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学时);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任务(3学时);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学时);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6学时);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6学时);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3学时);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3学时);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学时);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2学时);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2学时)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的依靠力量(2学时);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学时)。 实践教学以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以参观、考察方式组织,每天计8学时。 | ||||||||
近三年 师资培 养情况 |
昌文彬、邹娟、陈享辉、熊艳华分别参加2009、2010、2011、2012年湖北省哲学社会科 学骨干研修班学习(研修班学习时限15天)。按省教育厅思政处布置,每学期选派教师参加思政课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 | ||||||||
二、教学条件与教学管理
教材建设情况(含教材选用、编写等) |
本课程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因应实践教学需要,思政课部编写《鄂豫边区革命斗争提纲》、《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斗争简史》、《孝感城区发展略史》、《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选编》等4种教辅材料。 |
各种教学手段运用情况(包括网络教学环境等) |
在学院教学设施允许的前提下,课程组青年教师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从形式到内容达到相当水平;十分注重利用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重点大学相应课程网络 资源,以资借鉴和吸收;课程组建立qq群平台,以促进交流和资源共享,形成合力,提高课程建设效率;精心选择本课程研究的最新成果,供学生阅读参考,制作诸如《毛泽东与中国》《邓小平》等重大题材文献纪录片等为多媒体课件供学生下载学习。 |
各主要教学环节落实情况 |
严格执行思政课“05” 方案并贯彻到各教学环节之中,切实遵照教育部颁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试行)》建设本课程。 创设“1+1”教学模式,即以全部课时的二分之一用于课堂教学,讲准、讲全、讲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用二分之一课时用于实践教学,多渠道、多形式、多手段开展各类活动,使理论教学更显生动性、针对性、实践性。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通过鼓励学生搞社会调研并撰写微型调查报告,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创新考核形式,以试卷命题考核为主,辅之以口试、小论文、微型调查报告等多样灵活考核形式。 |
课程 档案 |
课程档案比较完整。 主要档案有:学生考核试卷、成绩册、课务安排表、教师授课教学进度表、教师听课记录、教学研究活动记录、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协议书、实践教学过程记录、各级 各类检查考评记录、教师课程教学业务档案、教师指导学生科研活动记录,等等。 |
三、教学改革与研究(08年以来)
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活动情况 |
本课程组严格执行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05” 方案,循序而积极开展教学改 革与研究。 1、教研活动常态化、制度化。教研活动是常规教学的基本要求。为此,思政课部建规立章,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2次,以课程为单位的教学研究活动每学期不得少于2次,并作相应记录留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共15章,本课程组从教学目的、重难点、资料收集补充、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取舍、课后思考题、学生提议问题等对本课程及每章都作了相应交流、讨论形式的教学研究。 2、利用网络资源,借鉴吸收,尝试教学改革。本课程作为思政课核心课程,一些重点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其学术研究与教学研究改革都取得很好成果而具示范意义。如武汉大学丁俊萍教授对本课程15章整合,以10个专题讲授的教改,得到较广泛认同。鉴此,昌文彬老师借鉴吸收丁俊萍教授教改成果,在1个教学班的小范围尝试专题教学,也得到学生基本肯定。 3、积极申报教学立项。08年以来,本课程获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立项1项,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教学研究立项3项。 | |||||
主要教学研究成果(含教学获奖) |
名 称 |
类 别 |
级 别 |
时间 |
主持人 (获奖人) |
获奖情况 |
思政课“精彩一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八章) |
教学 |
湖北省教育厅 |
2011年 |
邹娟 |
三等奖 | |
教学优秀奖 |
教学 |
孝感学院 |
2008年 |
昌文彬 |
孝感学院2008年度教学优秀奖 | |
教学优秀奖 |
教学 |
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 |
2011年 |
邹娟 |
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2011年度教学优秀奖 |
四、教学质量及特色项目
课堂教学质量和课程特色自评 |
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根本,本课程组坚持“质量第一” 原则,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从学院教学督导和学生评教二方看,邹娟、熊艳华老师的教学得则学院教学督导的一致较高评价;课程组教师学生评教均分超过90,邹娟老师历年学生评教均名列学院前茅。近年来,本课程组教师获省级教学奖励1项、孝感学院教学优秀奖1项,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教学优秀奖1项,即是对教学质量的一种充分肯定。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和突出功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课程组紧紧把握这一点,悉心摸索,初步形成具有较好成效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时效性的路径和方法:一是充分利用地方特色,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加强学生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切身感受。为此,思政课编写了《鄂豫边区革命斗争提纲》、《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斗争简史》、《孝感城区发展略史》、《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选编》等4种教辅材料。二是积极开展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与疑惑解释。做法是,课堂教学拿出4个学时,对收集的学生提问作集中解答;课程组建立qq群平台,学生既可与老师直接交流,也可留存问题,老师作较详尽文字解答。 | |||||
学生评教优良率(09-11) |
主讲教师 |
昌文彬 |
邹娟 |
熊艳华 |
陈享辉 |
|
2009年 |
93.2 |
93.8 |
92.6 |
91.6 |
| |
20010年 |
90.6 |
95.2 |
91.4 |
90.8 |
| |
2011年 |
90.6 |
96.5 |
93.6 |
91.5 |
|